close
那天,陪著先生去同學會,
一位小學老師邀請著另一為在某科技公司(領很多股票,股價很高的科技公司)到班級來演講
主要的題目是『成功人士』
這勾起了那年在修教育修學程的記憶
那天的討論題目是--請對成功定義
曾經也是教育現場第一線老師的我
如果今日我也邀請所謂的成功人士來演講
我會選擇邀請哪些人呢?
我很知道這樣的邀請牽涉了很多家長的期待與社會刻板印象
而在以發展國家競爭力至上,個人社會階級流動的期許之台灣
我想邀請垃圾清潔員或公務人員...等社會基本工作者,不符合期待吧....
只是當惟有念好的大學求得好的文憑就可以有好的生活的共識
化為行動時,大家一窩蜂的唸書求文憑,進入高等學府,輕視基礎工作者時
似乎忘記這個社會需要多元的人才共同發展才可能存在
當每個人都期許成為高知識分子搶著所謂的高階層工作時,
不願低就之失業成為必然
於是這個
世代 落入『無動力』世代 ,人沒有盼望
於是這個時代 落入『無基底』時代 ,世界正在倒退
甘於平凡是罪過,追求社會期待不可能,惡性競爭使得人們變得無望
源自於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在於金錢的多寡,經濟能力的好壞
當快樂被量化時,人被物化時,就無所謂的成功只在於誰是好性能的 機 器 人
教育現場的老師難為在於對抗大環境的扭曲卻又普遍概念
所幸,還是有人清醒的,只是不多....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