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摘要自

 

  1.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79
  2.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61
  3. 嬰兒與母親 2月號 NO.424

 

什麼是遊戲?所謂的遊戲指的就是孩子們自願參加,並且可以從中可以得到樂趣的行為。」

 

遊戲不等於教學!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提醒爸爸媽媽,在給孩子玩具或陪孩子遊戲時,應重視過程,而非只急著想要看到學習成果。

 

 例如,不論在幾歲時讓孩子開始接觸彈琴,如果一開始就不斷要求或指正孩子的姿勢,有目的性的督促,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無法從中得到任何樂趣,而使孩子因此排斥學習。
 
如果孩子是自己亂敲亂彈琴鍵,發現到每一個琴鍵發出的是不同聲音,覺得十分有趣好玩,進而越來越投入,常常想要接觸或練習,雖然在大人眼中這就是很認真地想要學習,但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遊戲! 

 

此外,給予玩具的目的也是為了提供多樣的感覺刺激與學習經驗;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再三強調,遊戲一定要孩子自願參加,且能從中獲得樂趣,在玩樂的過程當中,孩子自然能夠潛移默化,培養與健全多方面的能力。

 

 

【1〜5歲都要玩──5大類玩具,分齡推薦!】

 

  • 根據能力發展決定玩具

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才能針對孩子的需求,提供最恰當的玩具。

  • 不要拘泥於玩具的形式


讓孩子玩玩具的目的,而非玩具本身的形式。當孩子不想玩某個玩具時,爸爸媽媽可以先思考自己給孩子玩具的目的在哪裡,例如給孩子一顆足球,是希望能夠藉由踢球訓練他的腳力,孩子不喜歡踢足球,但搞不好喜歡踢罐子,因為他喜歡踢罐子時發出來的聲音可以把球放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經常告訴他:「這顆球很棒喔,它也可以踢來踢去!」,等罐子已經踢得很熟練、孩子想嘗試看看能不能踢其他東西時,他就會去玩那顆球了,所以不需要在玩具剛買回家時就要求孩子馬上玩。

  • 尊重孩子的玩法

舉例來說,太小的孩子手部操作技巧還不靈敏,還不會玩切菜組玩具,但是他可能會一直抱著它,這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急著教孩子怎麼操作,只要他願意去接近這個玩具就可以了,要是一直強逼他練習所謂的標準玩法,只會讓孩子覺得玩玩具是件痛苦的事情,並且對這個玩具感到排斥。張旭鎧副院長建議,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有2個特點,第一是新奇感,也就是孩子沒看過的玩具,再來是顏色鮮豔,爸爸媽媽只要掌握這2個原則,就能買到孩子能夠接受的玩具。

  • 5大類有助孩子能力發展的玩具介紹,並依照適合的年齡層由小到大排列

 

第一類:認知玩具                                          
發展能力
透過玩具誘發孩子對各種抽象認知概念的了解,如自我概念、線條、數量、顏色、形狀、配對、關係、序列、空間、分類、因果、時間、部分與整體…等。
 
12歲:形狀配對玩具
    這類玩具主要訓練的是孩子對形狀和顏色的認識及配對,同時也和手的操作技巧有關,它通常包含最基本的3種形狀,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孩子必須練習把這些形狀板放進相對應的洞裡。
 
    1歲的孩子可能還不太能夠把一些有角度的形狀板精確的放進去,但爸爸媽媽可以先讓他有個經驗,帶著他的小手去拿、去放。
 
    到了2歲,孩子通常已經能夠分辨正確的形狀和顏色,操作上也會比較順利,這時爸爸媽媽就可以一邊告訴他這是什麼形狀和顏色,讓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當中,把各種形狀和顏色的名稱都學起來。
 
23歲:木製積木
    在積木堆疊的過程裡,孩子不但可以認識形狀(哪些形狀可以堆在一起)、顏色(怎麼排列看起來才有一致性),同時也能認知到物體彼此間的關係,例如:積木必須從低的堆到高的,這對他的空間概念和順序概念都會有所幫助,如果沒有經歷這個過程,將來孩子在與人討論蓋房子時,可能就會問:「為什麼不先蓋5樓再蓋1樓?」。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在陪孩子玩積木時,爸爸媽媽不要一開始就想教他做出很漂亮的東西,也不要急著告訴他一些規則,如三角形尖尖的,不可以放在最下面,一定要放在最上面,要讓他自己嘗試錯誤,否則孩子的創意就會被抹煞,即使認知能力再強,沒有創意,將來不論是在生活或求學的發展上都會受到限制。
 
    此外,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堆疊積木的動作還能訓練孩子肩膀和手的力量控制與動作協調度,通常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堆高5個積木,到了3歲以後,就可以堆高8個積木以上。
 
34歲:拼圖
    拼圖可以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也和專注力的培養有關。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平面的組合(2度空間)應該比立面的組合(3度空間)來得簡單,那麼為什麼是先玩積木再玩拼圖呢?張旭鎧副院長解釋,在孩子的操作過程裡,積木的變化性較大,可以隨意的排列,但是拼圖每一塊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比積木的難度更高。
 
    玩拼圖的方式,一開始建議先從4開始,爸爸媽媽不必特別到玩具店去找4片的拼圖,只要利用顏色鮮豔的月曆紙,或是孩子已經看過、即將淘汰的繪本內頁,裁成4等份,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拼圖了!等孩子能夠拼出來以後,可以接著把它裁成8等份、16等份,孩子又可以繼續玩。而且這種拼圖的邊緣是平整的,不像市售的拼圖有凹洞和凸出設計,以簡易度來說,更適合幼兒操作。
 
其它變化玩法:
1.      找一張白紙,讓孩子在上面塗鴉,畫完後爸爸媽媽再幫他製成拼圖。
2.      把圖案紙貼在厚紙板、瓦楞紙上,再裁成4等份,可以增加拼圖的堅固程度。
3.      把圖案紙貼在幾塊拼湊完整的七巧板、或積木上,再按照接合處的形狀裁開,製成更精緻的拼圖。
4.      3歲以上的孩子要開始練習使用安全剪刀了,讓孩子自己把圖案紙剪開,再拼回去。
 
45歲:花片
    花片比拼圖和積木更小、更容易吞食,所以適合較大的孩子,花片組裝的過程同樣可以讓孩子學習形狀、顏色和物體的相對空間概念,不過,它可以做出更複雜、精細的組合物,如機器人、花園…等,對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讓孩子玩花片前,爸爸媽媽只要告訴他一個簡單的小技巧:「2個花片旁邊的凹洞90度交叉放進去,就可以連接起來」,接下來就讓孩子自己玩,過一段時間等孩子玩出興趣之後,爸爸媽媽也可以跟著在旁邊組裝,當孩子過來詢問該怎麼做才能做得這麼漂亮時,爸爸媽媽再告訴他做法。
 
    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問問題這件事情在玩玩具的過程裡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開始教導他如何向別人求助、表達自己的困難,這對孩子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互動都有幫助
 
第二類:感覺操作玩具
發展能力
感覺操作玩具主要的功能是增加手指肌肉的力量和靈巧度,包括撥動、按壓、抓握、敲打、堆疊、組合、切、捏、拉彈…等動作,同時也藉由操作時接收到的聲音及觸感,提供孩子感官上的刺激。
 
12歲:玩具鋼琴
    玩具鋼琴有很多按鍵,孩子按了以後會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聽覺的敏銳度,同時也讓他被聲音吸引而更願意去操作按鍵,有助於訓練手指的小肌肉發展。
 
    孩子在剛接觸玩具鋼琴時,一定是先用拍打的方式,不過到了1歲半左右,他開始會用手指頭指東西了,同時也就具備以一根手指按壓按鍵的能力,甚至進一步用雙手一起彈,訓練2隻手的協調性。
 
    有些爸爸媽媽會擔心,這些聲音對孩子來說會不會太大?對孩子的聽覺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只要是由孩子自己操作而發出聲音的玩具就沒有問題,因為人的本能會趨吉避凶,當聲音大到孩子受不了,孩子就不會想玩了,所以不需要過於擔憂。
 
23歲:鼓
    2歲左右的孩子,因為開始要訓練他的大動作,所以鼓對他來說是很適合的玩具,藉由鼓的操作可以訓練雙手的協調性,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力量越大,聲音也會跟著變大的感受,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道。
 
    此外,鼓這種沒有音階的樂器,可以讓孩子開始認識什麼叫作節奏感,但節奏感通常要到3歲左右才會發展得比較好
 
34歲:黏土
    黏土對孩子的觸覺刺激很有幫助,因為他的觸感和其他東西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孩子3歲開始就會很喜歡玩黏土。黏土可以讓孩子學習「建構」的概念,對手的力量訓練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因為它會同時運用到手掌和手指的力量。
 
    玩黏土首先要引導孩子練習「搓長條」、「揉圓」和「壓扁」3個動作,接著再讓他自行發揮創意,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把一堆圓球接在一起,變成一隻毛毛蟲
 
    如果擔心黏土的安全性問題,爸爸媽媽可以用高筋麵粉加水製成麵團,用來代替黏土,因為高筋麵粉做出來的麵糰硬度較高,對孩子的手部肌肉才有幫助,等孩子做出成品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把它放進烤箱裡、烤成餅乾給孩子吃,因為是自己做出來的東西,相信孩子一定會吃得非常開心!
 
 45歲:切食物玩具
    市面上常販售的切水果、切蛋糕玩具都屬於這類型的玩具,在切東西時,孩子必須找出食物的接縫處在哪裡,並且運用劃、割、剁、切等更種技巧,設法將黏住的魔鬼氈分開,可以充分利用到孩子的手掌與手指肌肉,同時也訓練雙手的協調性,及左手固定東西時的穩定性。
 
    廖笙光技術長指出,現在很多孩子的字都寫得不漂亮,原因出在他們手掌向外翻轉的斜手弓動作沒有訓練出來,而只有在我們手掌3個手弓(縱手弓、橫手弓和斜手弓)的力量和技巧都具備時,字才會寫得漂亮,拿湯匙、筷子時也能拿得比較穩,而斜手弓的出力可以在玩切菜玩具的時候出現,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訓練。
 
第三類:圖文、語言表達玩具
發展能力:孩子的成長是按照聽、說、讀、寫的程序一步一步進行,對於5歲以下學齡前的幼兒來說,藉由遊戲來學習聽、說、讀、描畫…等能力,是這纇玩具所提供的重要功能。
 
12歲:繪本
    繪本有各種材質,除了傳統的紙本書,還有布書、塑膠製的洗澡書…等類型,各有不一樣的觸感,爸爸媽媽可以依照不同的使用情境提供給孩子。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所謂的繪本和一般故事書不同,它在圖案裡會隱藏很多細節,爸爸媽媽在挑選時,可以選擇色彩比較鮮豔、對比較為強烈的繪本,會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在陪孩子讀繪本時,不能只是看著書念故事給孩子聽,還要帶著孩子指認這些圖案,如:這是小狗、這是藍色,因為1歲半〜2歲半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這時他的詞彙量增加最快,是教他這些名詞最有利的時機。此外,張旭鎧副院長也指出,要設法讓孩子看著爸爸媽媽說話時的嘴形,因為孩子要學語言不是光靠聽聲音,懂得嘴形的運用也非常重要。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按照聽、說、讀、寫的發展程序,孩子首先一定要先學會聽,所以,這個階段努力的目標是,當爸爸媽媽打開書本問孩子:「小狗在哪裡?藍色的氣球在哪裡?」時,孩子都能很快指認出來,要讓孩子聽得懂大人的指令,並且能夠開始辨識一些簡單的事物。
 
23歲:玩具麥克風
    2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愛上說話了,他會非常喜歡玩自己的聲音,發出各式各樣的「怪聲」,這時爸爸媽媽不妨提供他玩具麥克風作為玩具,增加他想表達的意願。
 
    玩具麥克風通常有2個功能,一個是透過裡面的塑膠薄膜或彈簧,讓孩子的聲音產生歪曲或回音,和原本的聲音聽起來不太一樣,另一種是錄音的功能,可以讓孩子錄下自己或別人的聲音再播放出來,效果就好像一直有個人在模仿別人說話一樣,孩子會覺得很有趣,無形中也增加他說話的機會。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當孩子用玩具麥克風玩聲音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跟他說:「你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應該是這樣講才對,來,你跟著說一次!」,這樣就剝奪了他的樂趣了,先讓他隨意亂說,然後再跟他借一下麥克風,說一次正確的說法給他聽,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會學到正確的說話方式了。
 
34歲:扮家家酒玩具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希望他能夠「讀」,所謂的讀,就是可以解讀、理解之前所聽過的故事,甚至爸爸媽媽還可以鼓勵他們創造一些故事,並且透過各種扮家家酒的玩具,邊說邊操作的把這些故事演出來!
 
    因為孩子不可能自己一個人玩扮家家酒,爸爸媽媽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或是找其他同儕陪孩子一起進行這纇遊戲,對他們的語言、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發展都很有幫助。
 
 45歲:繪圖本、蠟石
    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有拿起筆來寫東西的慾望產生,但是他們還不會寫字,所以姑且只能算是塗鴉、畫畫。所以爸爸媽媽在這個階段可以為他們準備繪圖本、無毒蠟石、蠟筆等玩具,讓他們練習。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最適合孩子的臘筆介於1〜2寸之間,最好不要提供長蠟筆,因為用越短的筆寫東西,越能充分運用到姆指、食指與中指的力量,對手部力量的訓練來說是很好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孩子寫字比較漂亮,因為他們都把筆寫到很短、剩下一點點還捨不得丟。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這個階段並不建議使用著色本,所謂的繪圖本,應該是以空白的素描本為主,因為市售的著色本通常需要大面積的上色、塗滿,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那個耐性,如果想練習著色,爸爸媽媽可以自己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如圓形、小蝸牛、小花,讓孩子練習幫它們塗上顏色。
 
第四類:肢體動作玩具
發展能力
肢體動作玩具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起身做一些促進大肌肉運動的活動,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提升孩子的身體概念,讓他了解自己的身體,進而具備更佳的動作學習技巧,這些活動包括攀爬、推拉、跳、溜滑、搖晃、搬疊、划步、丟擲、鑽爬、拍擊、平衡、滾動及騎乘…等。
 
12歲:球類玩具
    1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藉由球類玩具來練習推或踢的動作,爸爸媽媽可以坐在地上陪他玩,把球滾到孩子那理,再請他推、或踢回來,可以訓練他手和腳的大肢體動作
 
    而球的大小,通常是以孩子雙手向前舉起(向前看齊的動作)的寬度為主,他可以比較輕鬆的控制,張旭鎧副院長特別建議家長提供大籠球,因為它可以藉由充氣來調整大小,配合孩子的成長發育情形,題外話,媽咪也可以用它來運動瘦身,非常實用。
 
    如果給孩子的是硬式的球(如:足球),就要考量到孩子2歲以後可能會比較喜歡拿來丟,這時就要評估家裡可能產生的「災害」嚴重性,此外,也不要給3歲以下的孩子太小的球,否則可能會有吞食的危險。
 
23歲:隧道玩具
    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可以開始練習改變肢體姿勢,爸爸媽媽可以提供他隧道類型的玩具,孩子在爬過隧道的過程裡,會經歷許多不同的姿勢轉變,由站著到趴著、爬行、然後又從趴著再站起來
 
    滾筒型的玩具也不錯,除了鑽山洞的功能以外,孩子還可以趴在上面滾,或是爬進裡面滾,肢體表現的空間又更大,孩子不玩以後還能加工製成座椅,或是靠在牆邊當作簡單的靠背使用。
 
    如果實在無法準備隧道或滾筒,張旭鎧副院長建議,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大型的積木自行組裝成一個隧道,甚至是用紙箱連起來,做成隧道讓孩子鑽也可以!
 
    至於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必須練習改變身體姿勢?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後,孩子會發展出越來越複雜、困難的動作,如騎3輪車,這些較高難度的動作,危險性也相對較高,因此,在此之前,孩子必須預先學習快速反應,並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就藏在這些訓練改變肢體動作的活動之中,例如:頭頂遇到障礙物時該怎麼辦?沒有鑽過山洞的孩子可能無法立即反應出低下頭的動作,而這種立即的反應正是由23歲階段時,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反覆作出這些動作而來,它們已經內化為身體記憶的一部分,其效果就像是劇烈運動前的熱身一樣!
 
 34歲:3輪車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3歲時讓他騎3輪車,他應該很快就能學會,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觀念,孩子3歲會騎3輪車是需要經過練習的。
    練習3輪車的第一步絕對不是坐好、腳放在腳踏板上,然後就開始踩,第一次接觸3輪車的孩子恐怕沒辦法做到。首先,應該先讓孩子跨坐在坐墊上,雙手握著把手,腳開始在地面上滑動、帶著腳踏車前進,先練習平衡,等孩子學會了,才教他練習踩腳踏板。
 
    孩子會前進了以後,再進一步教他控制腳踏車的能力,如轉彎、煞車,這時就會運用到前面所建立的肢體能力,因為騎3輪車需要雙手和雙腳的動作協調性,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會出現很可愛的騎乘動作,2隻手跟著2隻腳一起動個不停,騎得歪歪斜斜的,無法分開控制手和腳,這就是沒有先建立好基礎動作的結果,必須回過頭從簡單的動作開始練習。
 
 45歲:公園裡的遊樂設施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到了4歲以上,肢體動作的訓練就不建議使用玩具了,此時,最適合孩子的玩具應該是公園裡那些多樣化的遊樂設施,因為從3歲騎3輪車開始,家裡的空間應該已經不夠讓孩子活動筋骨了,建議爸爸媽媽應該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耍。
    如果遊樂設施玩膩了,也可以帶著孩子的3輪車、滑板車出門,甚至讓孩子學直排輪,讓他能在空曠的場地充分發揮各種肢體動作的運用。
 
第五類:社會互動玩具
發展能力
社會互動玩具的主要功能在於提升孩子的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技巧,讓孩子透過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從中學習到等待、溝通、協調、遵守規則等能力,並建立同理心。
 
 12歲:套疊杯組
    爸爸媽媽可以準備由大到小、可順序堆疊的套疊杯組,或是更精緻可愛的俄羅斯娃娃作為這階段孩子的社會互動玩具。
 
    這種玩具一定要由爸爸媽媽來帶他玩,才能達到社交互動的功能,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無法區分物品的大小順序,所以爸爸媽媽要教他把手伸出來,說:「請給我」,如果孩子說了,就給他一個,並且教他說:「謝謝」,接著讓孩子再說一次「請給我」,然後再給他一個讓他套上去,依此類推。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個遊戲的重點不在於孩子有沒有把杯子放好,而是他是否和別人產生良好的互動,而非直接去搶玩具。
 
23歲:手偶
    手偶通常會有動物的形象,爸爸媽媽利用手偶和孩子互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夠習慣和爸爸媽媽以外的人互動,也就是和手偶的形象(如:小狗)產生互動。
 
    在玩的過程裡,親子可以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小貓咪,你看小狗的鼻子在哪裡?可以用你的爪子去抓一下嗎?」,如果孩子還沒辦法用玩偶的爪子去抓,先用他自己的手抓也無所謂。
 
    假如沒有手偶,用一般的布偶來進行互動也可以,親子一同發揮想像力,創造不同的互動情境,藉此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張旭鎧副院長指出,對於很多太過害羞、不敢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我們經常透過遊戲治療的方式,讓孩子先學習跟玩偶說「你好」、再拿玩偶去跟別人說「你好」,進而能夠自己和別人打招呼。
 
34歲:大型廚房設備玩具組
    如果經濟上許可,這個時期可以為孩子準備大型的廚房設備玩具組,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麼做的目的和一般扮家家酒遊戲不太一樣,一般扮家家酒可以用一些小盒子、小拖鞋,甚至虛擬的空氣來作為道具,但在這裡我們希望給孩子的是一些比較近似真實的東西,而大型廚具組玩具裡的鍋、碗、瓢、盆大小都是剛好適合孩子的,而且不論男生女生通常都會喜歡。
 
    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開始學習體貼、照顧別人,以後進入團體生活時,會比較容易適應,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請孩子幫忙倒一杯水或煮一個餐點,相信孩子一定非常樂意配合。
 
    張旭鎧副院長發現,現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他們知道如何與大人或哥哥姊姊互動,而且也習慣大家會禮讓他的互動模式,但是一進入幼稚園就變得退縮到不行,因為他們缺乏和同年齡孩子互動的經驗,所以爸爸媽媽也可以為孩子安排與鄰居或朋友的小孩一起進行遊戲,大家可以一起合力做一道菜,或是有的人當廚師,有的人當服務生、客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45歲:多人進行的團體玩具
    這個階段要把難度提高,讓孩子參與多人同時進行、或是具有輪流性質的團體遊戲,如電動釣魚、鱷魚拔牙…等玩具,以釣魚玩具為例,當許多孩子一起進行遊戲時,難免會碰到魚竿線打架…等問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學習如何與同儕互動、溝通、協調、排解糾紛,而具有輪流性質的玩具還能訓練孩子等待、培養其耐心,這類玩具能夠提供孩子社交情境,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如何與人相處,對社交能力很有幫助。
 
    所以重點並不在於孩子釣魚釣得有多好,需要在意的是孩子與別人互動的狀況,爸爸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特別留心觀察,在適當的時機,給與孩子機會教育。
 
如何正確陪孩子玩玩具?
    廖笙光技術長認為,玩具不是100%可以代替父母的,孩子最重要的玩具其實就是爸爸和媽媽,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買了玩具丟給孩子自己玩,孩子的能力就會進步,應該多花一點時間陪孩子練習!爸爸媽媽在陪孩子玩玩具時,是否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要點呢?
 
不要過度干涉玩法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導者,爸爸媽媽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孩子照著說明書上的玩法去操作,應該耐心等待,觀察孩子自己會創造出什麼樣的玩法,等孩子玩出興趣和心得以後,再提供他不同的玩法作為參考。
 
    廖笙光技術長也指出,小孩子的能力差異很大,舉例來說,一個從小父母就訓練他自己拿湯匙吃東西的孩子,和一個被大人餵食到23歲的孩子相比,前者可能第一次拿到切菜玩具時就能得心應手的操作,後者則需要多一點時間來練習,所以爸爸媽媽不需要過於心急,因為玩玩具本來就應該是一種沒有壓力的練習過程
 
一次只給3個玩具
    廖笙光技術長認為,爸爸媽媽提供孩子的玩具,一次不要超過3項,不要給他一堆玩具讓他自己玩,否則孩子每個玩具都只玩1、2分鐘,專注力無法培養出來,如果在家這樣玩了4年,以後進入幼稚園,孩子拿到不想玩的玩具馬上就會跑掉,或是玩了一下下又想去拿別人的,這樣的孩子很難不被老師抱怨。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準備一個玩具收納箱,將孩子暫時不玩的玩具收納起來,要讓孩子有交換的概念,確定某個玩具不玩了,就跟爸爸媽媽換成另一個,否則面對散落一地的玩具,孩子為什麼要專心玩同一個?
 
陪玩時間要固定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大人的時間比較具有彈性,因為我們懂得看時鐘,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他們作息的準則就是身體的生理時鐘,每天都是很規律的在運作,所以爸爸媽媽陪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最好能夠固定,否則在孩子認為該玩玩具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沒空陪他玩,他的情緒可能就會發作。
 
    張旭鎧副院長也建議家長,即使自己真的累了,也要跟孩子說清楚什麼時間可以再陪他玩,不要讓孩子一直處於期待和失望的情緒當中,否則親子關係很可能越來越糟。
 
適度的中間休息
    雖然玩玩具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孩子玩玩具時通常都很專心,張旭鎧副院長指出,長時間過度專注可能會消耗孩子的視力及腦力,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在陪孩子玩玩具時,最好每半小時休息10分鐘,讓孩子稍微轉移一下注意力
  
動靜活動交互穿插
    由於大部分的玩具還是偏向靜態操作為主,大量倚賴視力,而長時間玩同一種玩具也會讓作用力全都聚焦於同樣幾組感官和肢體肌肉上,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在安排遊戲時間時,能夠以半小時靜態玩具、半小時動態玩具(如肢體動作類玩具)的方式交互穿插,對孩子的身體才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喔!
 
 
 
Q: 許多爸爸媽媽擔心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受到的刺激不夠多,也沒有人可以陪伴他一起玩耍、遊戲,是不是最好趕快生個老二,這樣才可以讓兩個孩子彼此有伴,可以一起玩呢?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出生1歲半,孩子屬於無目的地玩樂,會走過來這邊摸一摸、玩一玩,一下子注意力又被別的東西所吸引走;到了1歲半~2歲,這時候孩子會看別人在玩什麼,不過有可能看其他小朋友在那邊玩積木,看著看著就忽然跑過去把積木全部推倒。
 
 
2歲半~3歲半的孩子還不懂分享
到了2歲半~3歲半,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完全了解「分享」的意義,很容易認為所有的玩具都應該是屬於他一個人的,與其他孩子間所進行的是「平行遊戲」,就是會「各玩各的」;換句話說,兩個孩子在同一個空間中遊戲,也可能是一個用積木正蓋著自己的房子,另一個用積木做著自己的車子,並不會主動參與對方的遊戲,而且如果發現自己要使用的積木不夠用了,可能還會直接伸手把對方的積木拿過來用。
 

協同遊戲、合作遊戲
進入3歲半~4歲半,進行的是「協同遊戲」,會開始與其他幼兒一起玩,但並沒有共同目標,仍以自己的興趣為主;一直到了四歲半之後,才會出現「合作遊戲」,開始分配任務,例如,同樣是玩疊積木,此時就會開始分配誰負責堆城牆,誰負責堆高塔。
 
也就是說,老大如果剛好在2歲半到3歲半之間,其實很容易發生他認定玩具本來就應該屬於他一個人的,跟弟弟妹妹搶來搶去的情況,除非老大的年紀再大一些,才會跟弟弟妹妹一起玩,或是比較能夠了解爸爸媽媽對他說,玩具要懂得分享給弟弟妹妹的道理;因此,是否有一個孩子能夠陪伴老大一起遊戲一起玩,或許不該成為爸爸媽媽要不要生第二胎的優先考量點唷!

年齡 遊戲互動
出生~1.5Y 無意義地喜歡到處摸摸、玩玩
1.5Y~2Y 有時去公園,已經會站在那觀察別人在玩耍
2Y~2.5Y 自己能夠投入自己喜愛的活動中,玩自己喜歡的玩具
2.5Y~3.5Y
平行遊戲,又稱為「集體的單獨遊戲」,一群幼兒放在同處,與鄰近兒童的玩具相同、遊戲近似,然而,實際上幼兒們還是各玩各的。
3.5Y~4.5Y 協同遊戲,會與其他幼兒可以一起玩,但不是因為共同的目標,仍以自己興趣為主
4.5Y  合作遊戲,能夠分工合作,分配任務

 

 

Q :玩什麼玩具,可以培養孩子數學邏輯思考的能力呢?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要建立學齡前孩子的數學概念,應著重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實際操作」的遊戲,例如,與孩子一起玩積木的過程中,對孩子說:「請你拿兩個積木給爸爸。」此時,孩子因為想要玩,就會自己試著數數。

 

 相似的互動方式,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跟孩子玩串珠遊戲時進行,因為孩子想要串好串珠,所以會很認真地數爸爸媽媽請他幫忙拿幾顆珠子;此外,也可以請孩子幫忙爸爸媽媽摺衣服時進行襪子配對唷!儘量要避免一開始就拿著紙和筆坐下來要教孩子:「你看,媽媽手上有一顆珠子,如果我再拿五顆來,會有幾顆?」這種制式化的問答。

 

 Q:透過什麼遊戲,可以讓孩子認識顏色?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說,這也是運用同一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實際操作」的遊戲;例如,可以邊跟孩子玩積木時邊跟孩子說「來,我們現在把黑色的積木,疊在黃色的積木上囉!」或是「爸爸覺得這裡要用紅色的積木蓋最漂亮,可以請你拿一個給我嗎?謝謝。」(在每一次遊戲的過程中,巧妙地說明了玩具的顏色。

 

NG玩法!   

 

避免照本宣科的要求孩子與你對坐,然後拿著一個紅色的球說:「這是紅色。」,講完又換拿一顆藍色的球說:「這是藍色。」持續這樣一直拿著球在孩子面前邊晃邊講解,甚至最後還拿起球來一一測驗孩子:「這是什麼顏色?」,要求孩子回答,因為這麼做很可能會讓孩子以為「紅色的球」等於「紅色」,由於孩子沒有真正認識顏色,如果下一次改拿的是紅色的蘋果或積木,而不是「紅色的球」,他不會知道那些東西也是紅色的。

 

 Q:什麼遊戲有助於孩子記憶力發展?太早開始是否會揠苗助長妨礙孩子的自然發展?爸爸媽媽該如何拿捏?

 

爸媽心態是關鍵

 

把2歲多的孩子送去讀經班?思考一下為什麼要讓一個2歲的孩子去背誦大量的詩詞經文呢

 

 

 

2歲背經詩,80%到4歲就遺忘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有趣的是持續追蹤這群孩子,會發現80%的孩子在4歲多時,就會完全忘記他2歲多時背過的經文!事實上,背誦唐詩這些活動都偏向學習,讓孩子離遊戲越來越遠;尤其對一個2歲孩子而言,根本還不會認字,只是藉由聽覺這個「單一」方式去記憶。

 

 

 

小心!挫折出現在幼兒園階段   

 

爸爸媽媽應該要讓孩子也能從其他地方獲得成就感。給予過度鼓勵,完全把焦點放在孩子背誦經文的表現,會讓孩子的大腦學習到:只有在背誦的時候,才會得到高度關注與稱讚,做其他活動並不會那麼有可能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當老師想帶領他做其他遊戲或活動時,孩子會對其他活動表現得興趣缺缺唷!

 

 

 

培養記憶力的遊戲與玩具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想要發展孩子的記憶力,可以跟孩子玩翻牌遊戲(利用撲克牌翻開再蓋起來,記住相同花色的牌是在那些位置,再翻開配對)、閃卡;此外,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共讀繪本時,孩子是藉由觸覺、視覺(繪本中豐富的圖像)、聽覺等「多元方式」來記住有趣的故事情節。

 

  
Q:花錢買玩具給孩子,孩子偏偏就是不愛玩?

 沒有一個玩具,孩子天生就會玩

 不論在哪一個階段、哪一個年齡,都不是只要準備好各類新奇有趣的玩具,通通丟給孩子,放著孩子自己去玩就好,「孩子接觸一樣新玩具時,大人都要先陪他玩幾次,孩子才會知道怎麼自己玩。」即使爸爸媽媽無法全程陪伴或參與,也應該要當個「引導者」,耐心引導孩子投入遊戲與玩玩具,並從中找到樂趣。此外,爸爸媽媽也要避免在孩子遊戲過程中所扮演批評者的角色,例如,批評孩子怎麼那麼笨,或是對孩子無法自己找出玩具的使用方法感到氣惱。

 

樂趣不只來自於玩具本身

 孩子所獲得的樂趣不單來自於玩具本身,更來自於與爸媽一起互動的過程,如果小時候與孩子有較多的親密互動,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會跟他一起玩的,等到將來進入叛逆期遇到任何問題,需要更多親子溝通的時候,孩子也會較願意聽聽爸爸媽媽的意見。

 

觀察孩子個人優勢與喜好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爸爸媽媽能夠觀察出孩子個人的優勢與喜好、細心的引導陪伴,以及注意孩子的安全與玩具清潔,才是最重要的!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與我們分享,其實他小時候對看繪本也沒有興趣,但是他的爸爸媽媽觀察出他很喜歡疊積木,因此刻意為他選購了許多形狀大小接近,且書的封面偏硬材質的繪本,讓他可以疊小房子(類似疊撲克牌,把書直接打開來,倒過來立著,形狀似一個個小房子的屋頂),就這樣疊著疊著,他開始好奇會去翻翻去看書中的內容與圖像,此時再加上大人的引導(引導孩子去認識書中的圖像),讓他知道了原來繪本裡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開始會主動自己翻閱,或主動要求大人唸給他聽。

 

遊戲+玩具 各階段大不同!

  

跳脫制式玩法與分齡限制

 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快慢不同,同樣的玩具在不同年齡也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進一步提醒爸爸媽媽,其實分齡玩具的建議,並非刻板的教條規定,一定要在什麼年齡非得準備什麼玩具不可,最主要其實是依照「孩子的發展」做大致的分類,因此,爸爸媽媽可以提前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進度,但無須過於緊張,害怕自己是不是少為孩子準備了什麼玩具,就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阻礙。

 
不同階段的積木玩法!

 

1歲:做簡單的堆疊與分類

 

2歲後:建構與創作

 

3歲後:練習模仿堆疊

 

 0~1歲肢體發展+人際互動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歷「七坐、八爬」,在孩子漸漸開始學會自己移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爸爸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同時也讓孩子熟悉他生活周遭會有哪些親近的人,因此,可以利用有聲響的搖鈴,吸引孩子爬過向家人,從家人拿走玩具,基本上,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人際互動遊戲;也可以利用毛巾跟孩子玩躲貓貓,一下遮住臉,一下拿掉,吸引孩子注意爸爸媽媽的臉,從這個互動過程中,孩子可以慢慢觀察到爸爸媽媽不同的情緒與表情變化,為將來的人際互動奠定基礎。

 

 敲擊或打鼓遊戲也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當孩子做了一個動作,就能立即得到聲音的回饋,孩子會覺得有趣,因而更積極地去摸索出更多方法(例如,摸索出當他對玩具做哪些動作時,能夠得到他想要的結果),再者,有節奏與聲音的玩具,對於孩子將來的韻律感或是對音樂的敏感度,也能發揮正面的影響。

 

1~2歲大肢體動作

 

這個階段主要是協助孩子練習粗大動作以及肢體的協調性。在1歲之後,多數的孩子已經開始站起來走路,此時正是發展大肢體動作的階段,此時,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多準備一些球類玩具,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剛開始的時候,海灘球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主要是因為海灘球非常輕,孩子可以踢、追、打,甚至與爸爸媽媽互丟拋接,不但讓孩子充分運用到手腳,就算不小心打到也不會痛,孩子較不會有排斥或害怕等負面經驗。

 

  2~3歲 精細動作+創意發展

 

這個階段主要是協助孩子發展精細動作的靈巧度,讓孩子有機會多動手去操做,有助於孩子精細動作的靈巧度越來越好。可以運用的玩具包括積木、黏土、串珠、拼圖等;積木、黏土與串珠的運用主要是可以訓練孩子小肌肉的力量與協調性,這對孩子將來學習拿筆寫字有正面的影響。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強調,在2~3歲這一個階段當中,爸爸媽媽也要特別提醒自己,要去欣賞孩子獨特的想法與創意表現,讓他們可以盡情地抒發或建構出小腦袋瓜中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例如,當孩子隨便拿起積木堆疊成高高的,大人看起來像是一座塔型的大樓,但是孩子卻說那是他堆的一隻小狗,爸爸媽媽也要給予稱讚,而非嚴厲地批評指正唷因為如果這個時期不鼓勵孩子抒發他的想法與創意,可能會壓抑了孩子將來的創意發展。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畫出形似火柴人的人,並開始命名,也就是進入所謂的「象徵期」,有時候孩子畫出來或疊出來的東西與他所命名的東西可能完全不像,是因為孩子的觀察力還沒有發展好,爸爸媽媽也可以想想看,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孩子對周遭的事物進行觀察呢?提供給孩子的刺激應該要是多元化的。

   

拼圖自己動手做!

 爸爸媽媽可以先拿一塊厚紙板,用剪刀剪開讓孩子拚,如果孩子可以拚得起來,再剪兩刀,以此類推,請孩子一起來拚拚看,能不能將剪碎的厚紙板拼回去。

 

3~4歲轉移孩子對危險的期待

 

什麼叫做「轉移孩子對危險的期待」?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在3~4歲這個階段當中,孩子對許多事物都充滿高度好奇心,事實上,孩子並不會刻意去碰觸爸爸媽媽告訴他有危險的事物,但是對很多東西,他都想要更加了解。

 

 例如,孩子可能知道廚房是危險的,爸爸媽媽甚至也會禁止他進入,但是他又會對火,對瓦斯爐、各類廚具產生好奇,此時爸爸媽媽如果可以用一些廚房或廚具的玩具與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或是帶著孩子一起使用安全剪刀做勞作,不但能讓孩子有安全的體驗,也能滿足孩子的好奇與想像,在這個階段當中,爸爸媽媽可以多與孩子進行與日常生活較有相關性的遊戲。   

  4~5歲 認知遊戲

 

這個階段中,爸爸媽媽可以帶孩子進行一些需要運用策略的遊戲,包括紙本遊戲、300片左右的拼圖(爸爸媽媽要引導或與孩子一起完成)、躲貓貓、黑白猜,以及紅綠燈等等。
所謂的紙本遊戲,就是可以利用書本或紙本,帶著孩子一起在紙上操作的,一般來說,4歲以後,孩子握筆會更加有力,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提醒,爸媽不要太早逼迫孩子學習用筆(例如,孩子2歲的時候,就嚴厲要求孩子正確拿筆塗鴉,可能會讓孩子將來排斥塗鴉這項活動),其實大多數的孩子到4~5歲這個階段,才真正有能力慢慢開始把他所看到立體的東西,運用二度空間畫出來

 

 
專家推薦的10個小遊戲
    0~2歲在發展的階段中,處於感覺運動期,目的是讓孩子從感覺、運動中學習,整合感官經驗,在看似無意義的動作探索中,學習簡單的因果關係及問題解決能力。這階段所有小遊戲設計的目標,都是讓孩子在刺激過度與不足之間找到平衡;另一個目標也是協助孩子更加瞭解與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
 
遊戲1.認識自己的身體
適合年齡:0~4個月
玩法:
1.      先摸摸孩子。
2.      拉拉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手手」,左右搖一搖孩子的手,大人同時可以唱唱兒歌;再拉拉他的腳,告訴他「這是腳腳」,以這種方式帶他認識自己的身體。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多摸摸孩子,可以讓孩子情緒穩定、刺激淋巴系統、加強抵抗力,增進親子關係。
2.      可帶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大人可以在特定的時間點作嬰兒按摩,例如洗完澡後;也可以在Play時很自然的加入擁抱或按摩。
 
遊戲2.練習踢腿功
適合年齡:46個月
道具:一個大餅干盒蓋
 
玩法:
1.讓孩子臥躺,使孩子的膝蓋彎曲,並抓起他的兩隻腳。大人用手輕推孩子的腳掌,誘使他推回來;如果孩子雙腿發軟、無法施力,加上平常站立時也會軟腳,則應該就醫做進一步的測試。
2.如果孩子幾次都成功地頂回來,就可以換上餅干盒蓋,讓他用力頂著餅干盒蓋,大人再施加一點力量,讓孩子的抗衡越來越有力。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增強大腿肌肉的力量。
2.      測試嬰兒的中樞神經是否良好。
 
遊戲3.海盜船晃啊晃
適合年齡:8個月以上
道具:小被子一條
 
玩法:
1.      爸媽各拉著被子的一邊,讓孩子躺臥在裡面。再把被子輕輕抬起來,兩人可以一起慢慢、輕輕地搖晃被子;或是媽媽可以先抬高被子一點點,讓孩子滾到爸爸那一邊,接著兩人再互換。但要特別注意被子傾斜的角度不要太高,讓孩子一次翻一圈即可。
2.      隨時須注意孩子的反應。可以先慢慢搖兩下,再停下來觀察孩子,看孩子會不會抗拒,如果孩子沒有抗拒可再繼續;若孩子不願意,可等一會再試或下次再試。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可加強練習孩子翻身。
2.      訓練孩子的平衡感。
 
遊戲4.枕頭山爬爬樂
適合年齡:大約5、6個月左右(適合已可將身體撐起來、想往前爬但還不太會爬的孩子。)
道具:床、棉被、枕頭、一個玩具
 
玩法:
1.在床上做一個棉被山讓孩子練習爬行。可在孩子前方的枕頭上放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玩具,誘使他往前爬向目標。
2.可隨著孩子的能力提高,再提升枕頭堆疊的數量與高度。大人可以在一旁替孩子加油、也可唱歌,提升歡樂感與節奏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促進孩子的肌耐力、身體協調、自我挑戰的能力。
2.增加孩子的忍耐力與專注力。出現了想要拿到的目標,嬰兒就會肯支撐著體重往前爬,不但可以提升忍耐力、也可學習到「想拿玩具的需求不被立刻滿足」的承受力,更可從而發展出專注力(要專注往眼前玩具的方向爬行,而不被其他物品所吸引)。
 
遊戲5.不同高度看世界
適用年齡:6~9個月
 
玩法:
1.      爸爸先坐著,讓孩子跨坐在爸爸肩膀上,手扶著爸爸的頭。等孩子坐穩了,爸爸再慢慢起身,不過也要注意必須以兩手扶住孩子的背部,使他不會向後倒。
2.      爸爸一邊慢慢起身,一邊說:「變高囉!變高囉!」
3.      爸爸可以帶著孩子找尋他常接觸到的人、動物或物品。比方詢問孩子:「電視呢?」若孩子不知道,媽媽就指出電視的位置、並拉著爸爸調整方向,「看,電視在這裡!」然後再問:「狗狗呢?」再依循一樣的做法,讓孩子找出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建立孩子的高低概念,從高處認識生活周遭常見的人事物。
2.      增加孩子身體的平衡控制感。
 
遊戲6.我說你做
適合年齡:69個月
道具:數個生活常見的小物品
 
玩法:
1.      大人將物品一一拿起,每拿起一樣,就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後再隨便拿其中一樣遞給孩子。例如拿熊布偶,便可對孩子說:「熊熊給你。」孩子不一定要伸手接住每一樣物品,只要放在靠近他的地方就可以了。
2.      每一個物品都給孩子之後,再反問孩子:「熊熊呢?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是熊熊,大人就可以指著熊布偶,再問一次:「把熊熊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還是不知道,大人可以一邊將布偶拿起來、一邊說:「這個就是熊熊,媽媽要把熊熊拿過來囉!」
3.      若孩子拿錯物品給大人,並不需要刻意指正他「這是錯誤的物品」,只要順水推舟地說:「喔!你拿盒子給媽媽呀?」即可。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讓孩子認識日常用品。
2.      讓孩子理解並學習聽從他人的指示。
 
遊戲7.球池嬉戲樂
適合年齡:9個月以上(適合能坐穩、捉握能力良好的孩子。)
道具:紙箱一個;不同材質、顏色與大小的球
 
玩法:
1.      大人將各種材質與顏色的球放在紙箱內(例如皮球或自製的小球),再輕輕將孩子也放進紙箱裡。
2.      家長可以在一旁,拿球在他的臉上或身體上輕輕摩擦。一邊唱歌一邊與他玩,亦可推著紙箱慢慢向前走,讓孩子感覺到空間感與速度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刺激孩子肌肉與關節的感覺。
2.      刺激孩子對於辨認各種不同材質的觸覺與不同顏色的視覺能力。
 
遊戲8.大盒小盒裝一裝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三個大小不同、但形狀一樣的盒子
 
玩法:
1.      把三個保鮮盒依大小層層套疊,然後在孩子面前一個一個拿出來擺在一旁。
2.      接下來引導孩子自己隨意套放,讓他以視覺及操作的動作來體會物品的大小概念。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對於大小概念的認識,屬於認知概念的活動範圍。
 
遊戲9.跟著魔毯遊世界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一條厚的大毛巾                   
 
玩法:
1.      大人先在地板鋪上軟墊、再鋪上大毛巾,並讓孩子坐在大毛巾上方。大人拉起毛巾另一端,一邊面對孩子,一邊緩緩倒退並拉著毛巾向後走。
2.      可以邊走邊唱兒歌,增加孩子玩樂的興致。每唱到一個段落後就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害怕不敢坐,就把孩子抱起來;如果他很開心就可以繼續,並可斟酌變化速度,但要注意安全。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進孩子的平衡控制感與刺激神經。
 
遊戲10.神秘袋裡的小法寶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一個小布袋;還有孩子常見的物品,如奶嘴、梳子、帽子等
 
玩法:
1.      把所有物品放進小布袋內。大人先伸手進袋子裡抓出一個物品,然後問孩子:「這是什麼啊?」等幾秒後,再告訴他:「是帽子喔!」
2.      接下來換孩子自己伸手進去抓,同樣也問他:「這是什麼?」等久一點,再告訴他:「是梳子喔!」藉著這種方法讓孩子多認識一些詞彙。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所能夠使用的語言詞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zure 的頭像
    Azure

    彩色布

    Az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