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看了謝老師(謝無愁)的臉書,轉貼了一篇: 『趙子琪  靈魂不需要伴侶 』

裡面中的一段話

我認為世界上不存在靈魂伴侶。當然很多人開始以為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都是業力的牽引,是因緣讓兩個人在一起,有的夫妻打打鬧鬧,一輩子也沒有打散,還在一起;有的好好的,但是就過不下去了,很正常。靈魂需要伴侶嗎?不需要!每個靈魂都孤獨輾轉很多世了,只是這個肉身需要一個伴侶,靈魂又不涉及到婚姻、財產、工作,要什麼伴侶呢,靈魂也不需要生孩子(笑)。

認同嗎???

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很多女人們嚮往的,無非就是一個找到懂你的人,這人應該就會被定義成靈魂伴侶..

幾次愛情後,卻會發現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後來才明白,原來連自己都不懂自己的人,為什麼要企圖要求別人懂你呢?

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全部嗎?包含一些自己都討厭的部分?

世界上有這樣的人?或許,只有你自已和神

 

一次,問先生說:為什麼人們都喜愛這些失戀的悲傷情歌呢?負面文字是有負面影響力的!!   

剛學完巴哈花精的我困惑地問著

先生回:因為人們想要找個共鳴...而這些歌唱出有苦難言的心聲

是的,一種被了解、被接受  是多麼的重要,在愛情裡、在親情裡、在友情裡、在職場上....

這是連文學才子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的,但他也只能徒歎: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不認識的趙小姐,在他的文字中,顯示出她跳脫了一層~『 人不要老玩感情,那是無底洞,填不滿的

很強烈的對比,這讓我想到了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 

生理 (原始性)需求滿足後,進階到安全需求,而愛情親情落在更高盛次的愛與隸屬,之後來到了自尊和自我超越

徐志摩在  愛與隸屬,而趙子琪在 自尊和自我超越

然而, 愛與隸屬可能被滿足,但非常難,甚至根本不可能,是個無底動

但是,自尊和自我超越,卻一樣是個無底洞!

兩者的差異在於當你跳入無底洞的心境,一則充滿哀怨的黑暗,一則充滿感恩的光明

人是不是一定要有愛與隸屬需求買足後,才能進入自尊和自我超越??

是,也不是,其實這就是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因為他無法解釋耶穌的需求

(我們是不是對Maslow太嚴格了?要求解釋人的心理學理論來解釋神人的耶穌呢?)

我實在太認同趙小姐所說的: 當學會生存學會勞動之後,你才會知道文學藝術的意義在哪裡,否則都是很虛浮的

再精簡點

當學會生存學會勞動之後,才會知道所有的意義哪裡....

學習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會多少?可以做多少事?可以賺多少錢?

學習的價值在於:更認識存在的意義,包含了自己!~這不就是生命輪迴的積極意義,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之道

arrow
arrow

    Az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